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读书 —— 成才之路2013-02-26

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了具有独特优势的内蒙古医学院,实现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争得了一个新起点,踏上了成为专业人才之路,对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免费的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26.9%(《辩证看  务实办》第50页)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达2000多万,是世界各国中大学生最多的国家。但是,在国内各地发展不平衡,内蒙古自治区的高中毕业生能升入大学的比例与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几年,自治区的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本科、专科和不能园大学梦的,约各占1/3。马克思说过:有竞争才有进步。可见,同学们是高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竞争中的胜利者。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毕业生可直接升入大学,但并不是可以升读任何院系专业。有的国家明确规定,升入高尖专业、医学专业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道理很简单,医生的工作直接人命关天。可见,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学习的重要性,将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在这个入学教育会上,我想给同学们讲以下三个问题:

 

    一、  要立志成才

 

    1、重要性

 

    一个人在重大转折时期,立志是相当重要的。有了志,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就会抓住时间,利用时间,一开始就进入状态。马克思说过:“万事开头难。”(《资本论序言》)有了志就会知难而进,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一些社会学家对不同的人员(例如工人、农民、军人、大学生、企业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作过跟踪调查,一般是10—15年就见分晓。有志者,一般或多或少可能实现;无志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者,混日子者,一般是依然故我。拿破仑就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这个口号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我国有一部电影叫《高山下的花环》,其中有一个士兵是雷军长的儿子。他刚当兵有人问他,你将来干什么?他回答:当将军。

 

    历史的结论是:自古到今,历史上的伟人,或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一开始就胸怀大志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立下了为人类服务的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青少年时期的谁主沉浮的胸怀大志,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与社会”。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学者,关于立志的言行是很多的。特别是孔子说,“志于学”。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我自己刚上大学时,就根据上述经典,为自己立下了两个目标:在思想政治上,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在专业目标上, 教授方向努力。

 

    在大学4年时间,是一生中的黄金时间,必须抓紧重视,否则一闪而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盼每个同学按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精神,立志成才。建议你们一跨进内蒙古医学院的大门写的“立大志”,以白求恩为榜样,按照医学院教学楼提出的医学士誓言前进。

 

    2、成才是时代的需要,大学的基本功能

 

    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需要。自古以来,有识之士都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特别是寄托在青年中的先进群体——当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身上。如何看待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实际上进行过长期的争论。50年代后期起,由于“左”的影响,认为教育实践上修正主义路线占了主导地位,培养大学生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四年不认爹和娘”,是修正主义苗子。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成为党的领导核心以后,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主要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2卷86页)接着,邓小平在理论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根据恩格斯在《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大会》中认为,大学生属于“脑力无产阶级”,他的使命是“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教导,认为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同上书89页),把培养接班人主要放在大学生身上。邓小平还认为,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如果再加上素质优势,将起更大作用。为此,中央在打倒“四人帮”以后的新时期,多次发布教育方面的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制度改革的决定》中强调“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1994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学校要进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上,主要表现为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不仅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而且锻炼成可靠的接班人。因此,党的组织发展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大学生。1983年中组部20号文件提出,在高等学校,党支部建在系上。 2004年8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纲领性文献——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 2009年9月18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2005年,中共发展的党员,其中学生占29.7%,2009年达到38.5%。

 

    为了使大学生成才,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实际措施。每年开学时,口号是“一个也不能少”。为此,学校开辟了“绿色通道”。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国家贷款。开学以后,设立了各种奖学金,进行“祖国需要我读书”,举行“世界读书日”( 4月23日 )活动等等。

 

    其次是家长的期望。“望子成龙”这个说法我认为是对的。这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动力,是家长的一个普遍心态,在独生子女时代尤其如此。现在学生的童年期延长了,新生入学时普遍是家长接送。内大历史系有一年新生入学时,一位丰镇学生的家长对党总支书记说:“阿书记,我把小孩交给你们了,盼你们严格要求他,毕业后,如果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残品,如果思想不好则可能是毒品。”这位家长说的多么中恳啊!

 

    最后,这也是学生应有的正确态度。前面讲过,一个人在重要的转折时期立志的重要性。特别是现在处于市场经济时期,一切都处在竞争中,自己在竞争中成为胜者,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靠“雄才大略”。1993年,内大领导要我组建教学督导室,直到2009年,在担任督导室主任期间,我就是用这种观点来“导”学生。毕业求职时靠“才”;工作中遇到排斥打击时靠“才”。咱们的国家这么大,有塞外还有江南。有“才”,必有实现“才”的地方,即李白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知识无国界,现在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咱们的国家每个人可以说处在世界竞争中。咱们国家每个人要想成为胜者,靠举国之才,靠每人之才。我在与同学的座谈中,举过身边的例子,就是住在我楼上的罗辽复教授,出席巴黎国际物理学会议时,提交学术论文都是一人一篇,他提交了3篇。基于他的成就,国家授予他杰出科学家的称号。我写过一首诗,现将最后四句抄来供你们参考:“人生的价值量,取决于知识的饱满;知识要能发光,首先取决于人生的正确航向。”(载《中国共产党人格言宝典》等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82页)

 

    3、 要破除错误思想

 

    在立志成才时,有时需要破除错误思想,特别是要破除唯心论的先验论、天才论。有人根据生物学“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鼓吹“老子英雄儿好汉”,说什么某些人天生就笨,“朽木不可雕一也”,或者像希特勒说的,自己天生就聪明,是“天才”。林彪也说过,一个人的聪明是爹妈给的,鼓吹“天才论”,庐山会议期间,搞过一个“称天才”的语录。

 

    “天才论”是反科学的,与唯物论的认识论根本对立的。爱因斯坦是很有成就的伟大科学家,事实证明,他的大脑与普通人的大脑是一样的。人的大脑思维网络是后天形成的。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是他后天努力的结果。

 

    先验论的天才论是封建阶级的谬论,曾经受到资产阶级古典学者的批判。马克思非常赞同亚当.斯密的论述:“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的多,他们之间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160页、47卷312页)马克思还以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伟大现实主义画家拉斐尔为例说:“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全集》3卷459页)后来李卜克内西谈到马克思的天才时说:“天才就是勤奋,即使这话不完全正确,至少也说对一大半。”“哪里有超群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哪里就有天才。”(《我景仰的人——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4页)

 

    毛泽东对林彪、陈伯达宣扬“天才论”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专门写了《我的一点意见》一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族英雄——鲁迅,多次批判了“天才论”。鲁迅说:“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77页)当别人称鲁迅是天才时,他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全集》第二卷,第663页)世界各国无不称爱因斯坦是天才。爱因斯坦之所以取得伟大成绩在于他工作专心致志,利用时间。他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这与鲁迅的看法是一致的。人们计算过,一个人的业余时间比工作时间要长的多。

 

    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入学以后要立志,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下面,给同学们讲讲如何贯彻。

 

    二、大学本科要进行通才教育

 

    我根据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划分为:父母为婴儿的第一教师;

 

    幼儿园小学为启蒙教育,启发他井井有条;初中(发达地区加高中)为义务教育,开始教育他学习多种多样;大学本科为通才教育,教育他合理安排学习;硕士研究生为专才教育,博士研究生为成才教育,教育他有规律和总结规律地学习。实践是无限的,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还要接受继续教育,正如马克思说的:“人总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全集第11卷347页)这里讲的大学本科要进行通才教育。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创办大学的国家,具有高等教育的经验。新中国成立时期,百废待兴,急需各种专门人才。为此,在全国进行高校院系调整,除保留少数文理科合校的综合大学外,大多数院校都成为专门性质的院校。理论和实践说明,大学本科专业过窄不利于人才培养。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完整网络。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必须从整体上才能把握它的规律。这反映在教育上,就必须进行通才教育,使学生获取较为全面的知识。教育如同建造万丈高楼的地基,地基越深越固,楼房就越高越牢。国外社会学家调查研究表明,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博才取胜。美国经过5年对1311位科学家进行的调查就是这个结论。高校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就是根据这些经验来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科学巨星钱学森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了美国的成功经验,他在与温家宝总理的谈话中,专门讲了杰出人才的培养问题。 1991年6月18日 ,他刚卸任中国科协主席不久,给新任科协主席朱光亚的信中,总结了100多年来的世界理工教育的历史,指出了美国培养工程师的成功典型,即大学四年头两年学数理化,后两年学工程技术的MIT(即麻省理工学院)学制。上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又出现重点培养博士生的成功典型CIT(即加州理工学院)学制,即理工结合体制。这个体制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在这封信里,钱学森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高等教育不仅理工结合,还要理、工、文结合。(见《钱学森传》,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589页)

 

    通才教育也是市场经济情况的必然要求。大学输送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是对立统一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实践证明,专业过窄不仅影响学生未来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就业。我所在的内大历史系“文革”前毕业的学生,从事与历史相关的工作不到10%,“文革”后的比例也大概如此。其他系和专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专业过窄地培养人才,不仅是对国家一个极大的浪费,对个人也是不利的。

 

    什么是通才?所谓通才就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又具有知识面广泛,基础扎实、适应社会各方面需要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首先是拓宽专业口径;其次是在制定教育计划时,要重视基础理论,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强调综合学制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方向,强调文理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拓宽专业口径还包括创办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建立具有带头性的学科专业。

 

    要培养通才,就必须提高素质教育。它包括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智能素质。对智能素质必须全面理解。它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根据国内外社会学家的调查,即使最优秀的大学生,他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仅占他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人比喻说,教育的目的不仅向学生提供“黄金”,而要授予学生“点金术”。从学生方面来说,不仅向老师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向老师和学有专长的学者学习做人,解决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能力。智能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分析综合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对基础起着导向性作用。在21世纪中,综合国力的竞争,首先取决于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的成败,重要的条件之一是教育的质量。我国自秦汉即公元前3世纪直到17世纪以前,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当时我国的教育质量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只要坚决贯彻中央的科教兴国战略,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的科学发展的发展教育的道路,我国就必将从新登上科学技术世界领先的地位。(这一部分,请参看拙作《大学本科应该进行通才教育》,载《内蒙古大学》第431期, 1998年7月12日 出版)。

 

    三、关于读书问题

 

学生来到学校,首先是来读书的。要成才,首先要读书,因为书是过去科学知识的记录。经典力学的创立者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比别人稍微看得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人们的肩膀上,即在掌握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下面讲三个问题:

 

    1、读哪些书:即广度问题

 

    不读书是个大问题;读哪些书也是个大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

 

    首先是读自己的专业方面的书,如前所述,知识过于狭窄,对自己的发展是不利的,应该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这即使专业书也得博学。你们的校训两个大字“博学”放在最前面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就是光辉的榜样。他在《自白》书中说:“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欢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全集》31卷709—710页)我主张,作为当代大学生,主要是读以下几个方面的书:

 

    第一 、读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代表作

 

    我们的国家宪法和党章明确规定,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

 

主义。中央决定,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后形成时期,因此,必须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代表作,特别是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最先进的理论思维,对国家、民族、政党和个人起着重大作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384页)。建议大家首读《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开始,国际共产主义纲领性文献,有人把它看成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八大宣言之一。毛泽东对斯诺说过,有三本书使他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一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共产党宣言》的哺育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见拙作《〈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载大学生读本《光辉的旗帜——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如果是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读一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工作性质,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代表作。邓小平说,马列著作很多,多读全读,那是专业工作者的事。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的里程碑。因此,建议好好研读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和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政治报告。

 

    第二、要学点语文

 

    首先是学好中国语文。中国有数千年历史,以前的文言格式都是用古文写的,因此要掌握好古文,特别是诗词,这是语文的精华。学中药专业的,《黄帝内经》等四大医药经典,不懂古文是无法看懂的。起码一个中国人要掌握好最基本的中国语文,一个人语无伦次,肯定是思维混乱的。

 

    其次是学好外国语文。现在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发达国家走在我们的前面,不懂点外语如何交流,向别人学习?科学巨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摩尔和将军——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4页)在他们的著作中涉及的语言达50多种。历史学大师陈寅恪,能利用17种语文材料。所以,毛泽东指示,“学任何一门科学的,都得学习外语。不仅学习一种、两种、三种,而且要学习多种。”( 1978年12月29日 《光明日报》)

 

    第三、要学点历史

 

    历史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历史是最深刻的国情,民族的根,“中国心”的体现。以史为鉴,可知国之兴衰。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得对:“绝人之才,灭人之国,败人之纲纪,必先取其史。”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全集3卷20页)恩格斯却说:“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但是我觉得,历史比起大自然来甚至更加宏伟壮观。”(全集39卷63页)毛泽东说,必须懂历史,这是基本功,把懂得历史,看成是取得胜利的三大条件之一。(见《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胡锦涛多次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他说:“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转引自 2008年4月17日 《人民日报》)一个好的政治家、科学家,必然是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中共建设成学习型政党,学习的内容之一就是历史。钱学森对历史的了解,世界著名数学家丘应桐熟知《史记》,我这位历史专业出身终身干这一行的人十分钦佩。

 

    第四、要懂一些文艺知识,包括小说、音乐、电影、美术等等

 

文艺的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得很清楚了。当革命遇到特别困难时,毛泽东建议大家看《封神演义》,不要学申公豹,要树立革命乐观主义。毛泽东说,他读《红楼梦》五遍。文艺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建议大家读一读《钱学森传》第三十九章即最后一章《大师之问》,钱学森从理论高度讲清楚了艺术对科学家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具体谈到了艺术对钱学森和杰出科学家李四光的影响。

 

    第五、学文科的要学点自然科学知识

 

    马克思在大学学的是法律系,学习研究的重点是哲学和历史,后来集中精力写作《资本论》,同时,马克思抽出时间作了科学之母《数学笔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代,信息时代,不懂点自然科学,就是“科盲”。胡耀邦当总书记时,在中央党校对中青年干部就提出了殷切期望。钱学森1995年11月在给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青年博士后的信中,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维过程,作了具体而精彩的分析,“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最后,还要看一些国际政治的东西。

 

    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中国是联合国创建者之一,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当前实际上是“世界工厂”。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在文化上也要走向世界。因此,我们必须懂一些国际政治的东西。

 

    2、成才(作为一个学者、成熟的政治家)要多读多少书,即深度问题

 

    这个问题,我只能给你们作简单扼要说明,将来你们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具体研究一个问题,要读哪些书,读多少书,会心中有数。或者你们走上具体工作岗位,对某个问题作出决策时,需要掌握多少情况,会有考虑。可以这样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里讲以下三个例子:

 

    (1)1982年7月,胡耀邦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对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说:“我认为,要作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读两亿字的书,看来是不行的。”他说:“如果一年读六百万字,三十年可以达到,平均一天不到两万字,这样大体是有可能的。你们心里有这个数,就要挤时间,牺牲一点别的东西,抓紧学习。”

 

    (2)这里以马克思的主要代表作,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评为世界十大名著的《资本论》为例。这是他在大英博物馆数十年如一日,阅读了1500多种书刊档案(共2500条注)写作了大量经济学笔记,最后才写成的。

 

    (3)这里再以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本草纲目》为例。李时珍为写作该书,阅读了800多种书籍,其中精读和详细评注的药书有41部,医书277部,收集的本草1892种。为了与实际印证,收集标本,李时珍行程1万多公里,长达30多年,他三易其稿,稿成后还不断修改。

 

    实践是无限发展的,科学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还是对医药的认识,都比马克思和李时珍大大向前发展了。

 

    3、关于如何读书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方法论问题。一个人要成才,攀登科学的高峰,首先是勤奋的结果。勤奋是劳动者(大学生、知识分子属于脑力无产阶级)的本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中没有一个不是勤奋和超勤奋的。中国古代的大学者匡衡的“凿壁偷光”就是典型的一例。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实践和《资本论》第1卷出版后深有感慨地说:“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全集1版23卷26页)

 

    在宋代以前,一个勤奋的人,可以把天下的书读完。但是,科学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书也是一样,现在世界上大的图书馆藏书数以千万计。我把学生分批带进书库,让他们亲临知识的海洋,因此,在勤奋的基础上必须讲究读书的方法。古人早就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正如恩格斯说的:“念书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才能学会。”(全集2卷397页)

 

    在我的一生中,我最崇拜的是马克思的读书方法。为此,写了《论马克思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中国新教育研究》,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我也很钦佩毛泽东的读书方法,我在《加强学习,永葆党的先进性》一文中作了概括(见《晚情育青枝》,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265页)。介绍古今名人读书法的资料很多,较好的有商务解放前出版的张明仁编的《古今名人读书法》,从孔夫子到民国,共介绍了310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8日介绍了清华四大国学导师的读书方法。还有1832年冬,曾国藩为自己订下每天读书12条的规矩等等。

 

    这里,我具体讲讲要读哪些书。大学生除了读教科书外,首先要读经典名著、各种代表作。你想知道孔孟之道,请读《论语》《孟子》;知国学,读《诗》、《书》、《易》、《礼》、《春秋》、《乐》(已失传);知伊斯兰教,读《古兰经》;知天主教、基督教,读《圣经》;知中国的小说,读《红楼梦》等4大名著。还可以读一读《君主论》等世界名著。其次是读第一手的资料;再次是读一些反映该科学最前沿、热点的文章,听一些有关的学术报告;最后,学文科的大学生,也可以读一读典型的反面教材,如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等,有批判才有鉴别,坚定自己的信念。我就读过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从而写出了《历史的判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一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的书只允许你读一遍。为了读更多的书,读有所得,必须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马克思的读书笔记很多,如经济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关于巴黎公社消息的报刊摘录等等;列宁的《哲学笔记》、《关于帝国主义笔记》,为写作《国家与革命》,作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笔记。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也很多,如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等。

 

    作笔记的形式很多。上述马、列、毛的笔记主要属于摘录。此外,还有提要、心得、索引、批注、校勘、划各种记号、写日记等。至于采取那种形式,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作笔记时,切要注明版本、页数,否则再查出处如大海捞针。

 

    作完笔记后,必须归类(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笔记归类做的相当好,有编号。学医的同志,可以把笔记分内科、外科、眼科等等。作完笔记后,如果不归类,时间久了,字纸一堆,找起来困难,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读书时,必须学会利用各种工具书。利用工具书查人名、地名、年代、典故、成语、专有名词、历史事件、论文、文献、专著、经济数据等等。

 

    老一代知识分子,生活在手工劳动时代。同学们,你们是时代的骄子,现在是网络信息化时代,可利用的工具非常先进便捷,既全面又节省时间。有些书籍的后面也有索引、文献资料目录。

 

    作好了笔记,积累了资料,就为创新出成果创造了可能性。但不能急于求成,科研上必须有守株待兔的精神,必须深思熟虑。要使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就要抓住偶然性的启发。辩证法认为,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实现的。如史蒂文森看见开水把壶盖冲开,引发他发明了蒸汽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总结自己和他人之所以创新是三个“灵感”。当然,要取得成就,还要善于解剖自己,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结 束 语

 

    以上仅讲了三个问题,这里我想把人们总结的中国古代,主要是大教育家孔子的学习过程,即七段式抄下来,供你们参考。这就是:一、立志;二、博学;三、审问;四、慎思;五、明辨;六、时习;七、笃行。

 

    其次,我抄一副古对联与大家共勉:勤耕种无多有少;多读书不圣也贤。

 

    最后,在读书问题上,我引用习近平同志一句话来作为座右铭:“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转引自《学习——活页文选》2009年第14期)

 

    同学们,希望你们发扬中国大学生的光荣传统,做合格的大学生,为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内 蒙古老 教授报告团成员。自 1985年6月5日 为内蒙古党校学员宣讲后,多次补充、修改在呼市、包头一些高校讲授。2011年9月8、9日为内蒙古医学院2011级学生宣讲, 2012年8月1日 最后定为此稿)